空间计算迎来历史性拐点,产业正加速突破。
从 XR 的增长提速,到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对实时环境感知的迫切需求,再到大语言模型全面融入大众生活,空间计算正快速从概念走向大规模产业化。谷歌、微软、Meta、苹果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码投入,一个价值数万亿的新赛道正在加速成型。Market.us调研数据显示,2032年全球空间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620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8.2%。
空间计算正在重塑“计算的本质”,它代表的是一种以三维世界为中心的新型计算方式。其核心在于利用 AI、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XR等智能终端,将虚拟体验无缝融入现实世界,真正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将全面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过90%。在这一背景下,空间计算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窗口期。
11月27日,以“聚力共生 · 智慧芯程”为主题的2025空间计算大会,将在浙江宁波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主办,万有引力电子科技(GravityXR)与甬江实验室联合承办,汇集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共同打造产业跨界交流与合作的高规格平台,以集体智慧给出当下空间计算产业突破的答案。
痛点突围:需求爆发与底层算力瓶颈的矛盾
“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概念最早由 MIT 学者 Simon Greenwold 于2003 年提出,用于描述“在真实空间中,以空间参照和对象为基础的人机交互方式”。随着 XR 技术在 2021 年后快速走热,该概念再次成为焦点。
空间计算使人们能够与XR终端、机器人、无人机、汽车、虚拟助手等一起探索世界。如今,从 MR 头显到AI 智能眼镜,从具身智能机器人到智能座舱,市场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期待:设备需更轻、更薄、更舒适;应用需支持多模态理解、沉浸式虚实融合、实时交互;其AI能力要能看得清、理解快、反应准。
然而,在蓬勃的发展势头以及持续增长的需求背后,行业痛点同样日益凸显:专用芯片依赖度高、系统级生态薄弱、能效与延迟等关键指标亟需突破。底层专用算力的不足,是制约产业跃迁的关键因素,芯片仍是当下“卡脖子”的关键点。
目前空间计算设备多搭载通用芯片,无法同时支撑高并发传感器数据流,实时3D 理解以及毫秒级交互,功耗、散热和集成度难以兼顾。此外,系统级生态不够成熟,开发门槛高、应用迭代慢,缺少稳定、可控的全栈底层算力平台。
不少 XR 终端厂商表示,面临的困局几乎一致:“我们知道用户要什么,也清楚技术方向在哪儿,但市场上缺乏高性能、低延迟、可控的底层空间计算芯片,无法支撑真正的大规模创新。”
破局关键:国产空间计算专用芯片与全栈方案
产业发展的瓶颈往往预示着新领导力量的崛起,在产业迫切期盼突破之时,将于11月27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2025空间计算产业大会,被认为将成为空间计算产业发展重要拐点。
本次大会上,空间计算新锐企业万有引力电子科技将正式发布中国首颗全功能空间计算 MR 专用芯片,以及面向生态伙伴的空间计算全栈解决方案。
与市场上“改造型”“通用+补丁”的方案不同,万有引力电子科技的芯片和方案自设计之初就以“为空间计算而生”为理念,围绕“空间是操作系统”重新构建,从底层架构上围绕核心能力重新定义。该芯片在关键指标上全面对标,甚至部分超越国际先进芯片,覆盖 XR 终端、机器人,以及其他智能体实时环境理解设备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万有引力电子科技将同步发布的完整空间计算全栈解决方案,从底层算力、算法、系统,到终端参考设计,实现真正的技术闭环。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具备打造空间计算平台型技术生态的能力。这套“专用芯片 + 全栈平台”的组合是推动中国空间计算生态跃迁的“关键一跃”。
万有引力电子科技的技术和人才积累,也在本次发布中得以集中体现。团队核心成员来自 Stanford(斯坦福大学)、UMich(密西根大学)、Columbia(哥伦比亚大学)、UVA(弗吉尼亚大学)等知名院校。技术骨干来自苹果、Meta、华为、字节跳动等全球顶尖科技公司,芯片量产经验积累颇丰。
资本层面,万有引力电子科技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过去四年中完成了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IDG、红杉中国、耀途、众源、砺思等顶级风投,歌尔股份、联想、米哈游、三七互娱等产业资本,以及宁波通商、甬元财新、镇海产业基金等地方国资。资本和产业战略资源的双重助力,为公司的成长势能和生态布局提供持续加速度,目前万有引力电子科技已经跻身潜在“独角兽”企业行列。
价值核心:空间计算如何重塑新质生产力
深入探讨空间计算的价值,会发现其意义远超设备的范畴。实际上,空间计算正在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设施,在多个维度展现出变革性潜力,为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全新的增长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 200 个 VR 沉浸式大空间项目落地,线下体验点位突破 5000 个,成为文旅新增长点和体验方式。IDC 预计,2025 年全球 VR 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 120 亿美元,中国在该领域占比将超40%。
在工业制造领域,空间计算技术正在引发效率革命。以汽车为例,通过引入空间计算技术,将新车产线的调试时间从传统的2~3个月缩短到2~3周。工作人员通过XR设备直接与环境设备智能交互,辅助日常巡点检、调整参数、排查故障,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目前,在工业运维、售后培训、巡检点检等场景,空间计算技术与产品已成为标配化效率提升工具。
在机器人领域,空间计算为机器人提供“环境理解”的核心能力,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三维空间、做出自主决策,推动具身智能走向大规模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空间计算与AI大模型的融合正在开启新的高潜力市场。空间计算为AI提供了理解物理世界的“眼睛”和“手脚”,使得大模型从纯数字形态走向具身智能成为可能,是智能体革命的重要支撑。这种融合将催生出一批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WellsennXR预测,到2027年,AI智能眼镜的全球销量将达到1800万台。而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医疗、教育等领域,也将因空间计算而重塑。
全明星阵容奔赴宁波: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产业盛会
今天,这场关乎产业未来的大会,正在吸引产业链各环节的头部企业。从目前的参会名单来看,本次大会汇聚了中国空间计算产业的“全明星阵容”。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多位院士,工信部等重要部委领导专家,以及XR、机器人、汽车、AI 等上下游企业代表,如芯片制造环节的台积电,终端制造领域的歌尔股份。这次会议也被视为观察中国空间计算竞争力的重要窗口。
通过此次大会,产业各环节将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协同”。行业人士评价:“这不是一场普通发布会,而是一场决定未来十年的产业集结。”
随着大会临近,行业期待万有引力电子科技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方案,为中国空间计算产业打开新局面。
从二维到三维,从虚拟屏幕到现实空间,空间计算将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的基础平台。11月27日,浙江宁波,让我们共同揭晓空间计算产业的破局时刻。
